• 首页
  • 关于杏鑫娱乐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注册登录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杏鑫娱乐 > 新闻动态 > “慈母严父”和“慈父严母”家庭, 养大的孩子, 4大差异明显

    “慈母严父”和“慈父严母”家庭, 养大的孩子, 4大差异明显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8-06 01:11    点击次数:93

    一位宝妈问我:你觉得是“严父慈母”好,还是“慈父严母”好?

    在很多家庭里,爸爸妈妈都会商量一下,在孩子面前,谁唱“红脸”,谁唱“白脸”。

    两个人一唱一和,把孩子管得服服帖帖。

    但也有很多家庭里,不是爸妈故意扮演什么“角色”,而是他们的性格,就不自觉“慈”或者“严”。

    那“慈母严父”和“慈父严母”家庭,养大的孩子,会有什么差异呢?

    一:性格走向不同

    在“慈母严父”的家庭里,爸爸一般比较严肃,和孩子交流时,也多是“命令式”的。

    孩子平时能和妈妈撒娇,但在爸爸面前,一般比较拘束,甚至躲着走。

    他有什么想法和情绪,也不敢在爸爸面前表达出来。

    布妞有个同学,他爸就特别严厉。有一次,那孩子学骑自行车,老是摔跤,摔了几次就哭了。

    妈妈看见后,跑过去扶他。结果爸爸却在旁边大吼:

    “不许扶,让他自己起来!遇到点困难就哭,以后能成什么大事?”

    那孩子听后,也不敢吱声,马上自己将车扶起来,小心翼翼地继续练习。

    爸爸严厉,孩子多会习惯压抑自己的小情绪,更容易表现出“听话”“懂事”的一面,不惹事,也不顶嘴。

    这样长大的孩子,性格普遍偏内敛、谨慎,有分寸感。

    而在“慈父严母”的家庭中,角色正好反过来。

    爸爸温和包容,而妈妈比较严格。

    但由于孩子多是妈妈带,而妈妈往往又承担了日常琐事的管教,孩子的生活习惯会比较好。

    妈妈虽然严厉,但毕竟还是会心软一些。

    所以,孩子除了觉得妈妈唠叨点、管得多一点,他性格还是偏外向些、也敢表达。

    正因为他更有主见,不容易压抑情绪。到了青春期,如果妈妈还是严厉压制,那孩子会顶撞得厉害。

    这时候的妈妈,会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带出来的孩子,实在“没良心”。

    二:关系亲疏不同

    在“慈母严父”的家庭里,妈妈大多能接纳孩子的情绪,并给到安慰。

    这时候,孩子若摔倒了、被骂了、受委屈了,第一反应,就是找妈妈哭诉。

    爸爸往往是严厉的那个,说话少、态度严。他一旦出现,孩子容易紧张,甚至看见他来,就起身走开,

    在这样的家庭里,孩子和妈妈关系更亲密,平时有说有笑。

    而孩子对爸爸,会很有距离感。爸爸平时说的话,反反复复就那几句:

    “多吃点,不能挑食。”

    “作业做完了没有?考试考多少分?”

    “要好好学习听到没有,将来才能考个好大学,找个好工作。”

    爸爸也会经常纳闷:怎么孩子和妈妈说说笑笑,怎么一看见自己,就跟老鼠看见猫似的?

    而反过来,在“慈父严母”的家庭里,爸爸常常是那个给拥抱、讲道理、愿意倾听的角色。

    孩子跟爸爸的感情会好一点,甚至,还会联合爸爸一起“对付”妈妈。

    他会和爸爸站在统一战线,说“妈妈管得太严了”、“妈妈太啰嗦了”、“妈妈好烦”。

    这时候的妈妈,会很受伤,时常出现这样的想法:“我真想一走了之,你们自己去过吧,看我不在,你们要过成什么样!”

    “费力不讨好”,大概是这种家庭妈妈最大的感受。

    三:责任感不同

    在“慈母严父”的家庭里,爸爸是那个立规矩的人。

    守时间、讲信用、今日事今日毕等等,这些规矩没得商量。哪怕是很小的事,做错了也必须接受惩罚。

    所以,孩子的责任感,是被外在压力“逼”出来的。

    长大后,他的性格往往会按规则做事,不太会挑战权威,当然做事一般也干脆利落、不拖延。

    但时间长了,孩子就不是发自内心地承担责任,而是为了“服从权威”。

    一旦这种“权威”消失了,他可能就会迷茫,或者为了“补偿”而变得过于懒散。

    而在“慈父严母”的家庭里,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。

    比如我一朋友,他就是“慈父”型。

    他平时遇到事情,不会“命令”孩子去做,而是会更多地和孩子商量:

    “这可怎么办?”

    “你有什么想法?”

    孩子在爸爸面前很放松,虽然也会怕妈妈,但孩子的性格,还是挺外向的。

    因为很多时候,他知道有爸爸“撑腰”,或者有爸爸和他一起被妈妈唠叨,他也就没那么害怕了。

    在这样的家庭里,虽然妈妈比较严格,但她的严,大多是在日常小事上。

    比如不能挑食、不能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、自己收拾书包衣服等等。

    而这些小事,往往能培养孩子的很多好习惯。

    所以,在这样的家庭里,爸爸多宽容,妈妈日常管束,孩子反而在大事上,愿意承担责任。

    四:沟通方式不同

    在“慈母严父”的家庭里,因为爸爸比较严肃,所以,他一开口说话,大家都不敢吱声。

    哪怕有反对意见,也只能委婉地说。

    想顶嘴?

    还是算了吧,没那么大的胆子。

    时间久了,孩子就学会了察言观色。

    他在爸爸面前,说话小心翼翼。即便受了委屈,更多时候,会憋着,因为害怕听到“不许哭”、“你再哭试试”。

    在这种沟通模式下长大的孩子,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,也容易压抑自己。

    遇到问题,不敢表达真实感受,有时候会忍,有时候就委屈自己。

    而在“慈父严母”的家庭里,画风就不太一样。

    爸爸很多时候,还能和孩子打成一片,孩子有什么事,愿意和爸爸说一说。

    即使妈妈平时比较严厉,但有爸爸在旁边,孩子也会觉得安心:“爸爸会和我站在一起。”

    其实,我们教育孩子,不在于“谁慈谁严”,关键在于——我们的“慈”和“严”,有没有一个度?

    如果爸爸的“严”,不是简单粗暴,而是稳重、有原则,那孩子,就容易建立边界感和规则意识;

    如果妈妈的“慈”,不是无底线溺爱,而是温柔、坚定,那孩子,就能得到足够的安全感。

    这样有温度、又有边界的教育方式,才是更值得我们追求的育儿智慧。



    Powered by 杏鑫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